俗语称,“立春大雪飞,三月穿棉袄”,“雨水地上霜,三月穿棉袄”。
近来,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雨雪降温天气,引发市场对今春出现“倒春寒”天气的隐忧。业内人士表示,极端天气不仅影响农业,还会殃及能源、电力、服装生产、饮料及冷饮、滑雪场、旅游、交通运输等众多对天气敏感型的产业。国外经验表明,天气指数衍生品可以有效对冲气候风险,呼吁国内推出更多天气指数及衍生品。
极端天气频现
2月19日,雨水节气,我国自北向南正在经历一场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,而上一个节气立春(2月4日),我国大部分地区同样迎来了降雪天气。“刚刚过去的两个节气,似乎都在预示着今年农历三月的气温会较往年偏低,‘倒春寒’发生的概率较大。”卓创资讯果蔬分析师贺坦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。
中央气象台更是六预警齐发。2月20日早上6时,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寒潮橙色预警、大雾及冰冻黄色预警、大风、强对流天气及暴雪蓝色预警。
从生长周期来看,对于很多果蔬品种来说,春季通常是生长较为关键的时期。“此阶段的低温天气可能会对大蒜、生姜、洋葱、辣椒、马铃薯、苹果、香蕉等品种产生一定的影响。”具有多年研究经验的贺坦向记者介绍道。
以苹果为例,“3月下旬至4月上旬,苹果生产进入重要阶段,其中‘倒春寒’是对此阶段最为严重的影响因素。”卓创资讯苹果分析师杨军表示,北方果树陆续进入花期,若发生“倒春寒”天气,低温将会影响苹果开花、坐果,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,冻害则会直接影响苹果产量,改变当年供需格局。
2018年的苹果市场便出现过类似情况。当年清明节前后,苹果产区遭遇恶寒气候的影响,果树出现霜冻,降低了花苞受精率,从而导致当年产量减少。
“根据以往经验,‘倒春寒’对农作物板块的小麦、油菜籽、花生等品种会产生影响。”光大期货农产品研究总监王娜对记者表示,以小麦为例,春季温度回升快,小麦快速进入分蘖、返青阶段,若出现“倒春寒”冰冻天气,将会对小麦生长带来不利影响。
实际上,近年来极端天气频频发生。比如,2023年12月中下旬,我国便集中出现了寒潮、雨雪、低温、冰冻等各类冬季灾害性天气,中央气象台还用“天气形势异常复杂”来总结。
相关部门对极端天气亦愈发重视。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此前联合印发的《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中提出,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,支持金融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,发展天气指数保险、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,为保险、期货等提供支撑。
或殃及天气敏感型产业
极端天气对农业系统的影响最直观,导致作物歉收、减产、粮食品质下降,还会殃及能源、电力、服装生产、饮料及冷饮、滑雪场、旅游、交通运输等众多对天气敏感型的产业。
然而,在国际商品市场上,天气衍生品并不是新鲜事物。比如,上世纪90年代,美国期货市场初次将气温转变成可交易的商品。1999年,芝加哥商业交易所(CME)将天气衍生品升级,在全球首先推出了交易所交易的天气期货和天气期权。
天气期货与大宗商品期货,如原油、棉花、白糖等期货品种的交易原理相同。但天气期货是一种创新型衍生品,采用期货交易形式,以各类天气指数为交易标的。
“美国天气衍生品产品的出现,为转移天气风险提供平台,逐渐得到市场认可,此后其交易金额和数量显著增长,交易品种涉及降水、温度、风速等,交易方式也由场外市场逐步转向场内市场。”王娜表示。
随着我国农业、能源、旅游和零售等天气敏感型行业的逐步发展,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天气避险风险需求在持续增长。
虽然至今我国尚未推出标准化的天气期货合约,但多年来,期货交易所也在积极研发天气相关指数及衍生品。作为国内首家探索温度指数及相关衍生品研究的交易所,大连商品交易所(简称“大商所”)与中央气象台开展合作,2009年研发运行第一版温度指数,在多年成功运行基础上于2022年正式发布“中央气象台-大商所温度指数”,既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有效参考,也为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定价基准。“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利用这一指数进行尝试。”王娜表示。
日前发布的2024年“中央一号”文件强调,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”“加强气象灾害的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”。“这为未来国内推出更多天气衍生品提供了更好的条件。”王娜表示。
本文由门徒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://wuryantoro.com/index.php/article/xingxinpingtai/2427.html